2025年7月

职位:主摄影

简介:

  •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短视频大赛暨第四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自今年1月正式启动,经历4个月的征集,共收到参赛作品3839部。经多轮严谨评审,最终遴选出67部获奖佳作。

    其中,社会竞赛单元评选出“最佳作品奖”6部、“优秀作品奖”8部、“好作品奖”10部、入围作品16部;高校竞赛单元评出“十佳作品奖”10部、入围作品10部。
  • 此外,还评选出最佳创意、最佳叙事、最佳视觉、最佳制作、最佳系列、最佳人气奖各1部,优秀传播奖2部,优秀组织奖6家单位。


    20250718-640_360jiang06.jpg

评述:

  • 《来咧》:用极简影像叩问时代回响
    ——文/陈晓达
    在本届短视频大赛众多作品中,《来咧》以一种几近“静默”的方式脱颖而出: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没有密集的对白设计,甚至只有一位门卫大爷念念不忘地重复那句——“来咧”。但正是这句“来咧”连接了两个时代、两代人,完成了一次对“时间”的精准切片和对“现实”的温柔叩问。本片用“轻”传递“重”,用极简影像叩问时代回响,同时也是一位青年导演用真情实感去观察思考生活、用手机摄制完成的影像首秀,令人印象深刻。
    本片叙事最清晰可辨的,是其创意性的“镜像对称式结构”,全片一分为二,前半段是过去,后半段是现在,几乎所有关键元素如画面构图、镜头节奏、声音环境都一一对应,仅角色和背景在时间推移中悄然变换:老黄20年前骑的是二八大杠,20年后换成了电瓶车;那年带着的是女儿,如今载着的是老母亲;当年的小学大门,如今是养老院铁栅;两个时间段用相同的机位、相似的节奏、同一首乡土童谣串联起来:“轱辘轱辘锤,轱辘轱辘叉……”导演极具控制力地把一切“变化”压缩为环境、广播内容、人物年龄的更替,把一切“未变”凝固在门卫的习惯、相同的视角、熟悉的路径中。没有漫画式的夸张表演,只有广播里若无其事的口播,一代人的具身体验被悄然打包进生活背景音里,从孩子们奔跑的小学操场,到老人们围坐的养老院,寥寥数笔便呈现出时代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20250718-640_360jiang02.jpg


    尤其是最后一幕老人们的集体凝视场面,让人感受到荒诞讽刺式的黑色幽默,主创显然刻意避免对于社会公共议题的宏大叙事,而是力求影像呈现时观众心头的微妙顿悟。
    在影像语言上,本片风格不是“简陋”,而是“克制”。没有花哨的调色,没有炫技的推拉摇移;定焦镜头稳稳地安放在那里,像是坐在乡间老屋门口的老人,静静看时间流走。
    音乐设计上,富有鲜明特色的本土地方童谣的前后呼应,使两段看似重复的内容在语义上不断反转升级。可以说,这是一支追求“形式即思想”的短片,每一处“看似无为”的细节,背后都埋着严密的创作意图。主创选择用最朴实的方式,将“日常”变成“纪念碑”。摄影、剪辑、美术、声音等主创环节均处理得恰到好处,不炫技、不抢戏,保持了影片整体风格的“克制与干净”。
    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不是只有强情绪高密度的视听节奏、短剧式的剧情反转、奇观化的视效堆叠才是“好短视频”;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剧本,现实中的戏剧性也可通过轻手法被深刻捕捉。作为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理应成为创作风格革新的一种方向标。
    《来咧》为当下短视频创作提供了风格上的新样本和情感表达上的另一种可能。在以爽点叠加、高速剪辑为主流的短视频氛围下,它选择慢下来;在AI和CG视效奇观大行其道的技术洪流里,它用真实人物演绎画面打动人心;在内容消费日益快节奏的环境中,它把3分钟拍成了观众心头久久不散的“长回味”。
    我们鼓励更多青年创作者不拘一格,敢于探索多元叙述方式,让短视频不仅讲“快”的故事,也讲“深”的人生。所以,面对未来,我们也想说一句:来咧!新风格、新表达、新作者——都请进门!(本文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博导,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


    20250718-640_360jiang05.jpg
  • 令人期待的“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短视频大赛暨第四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颁奖仪式,将于2025年7月18日(星期五)14时,在上海文艺会堂3号楼三楼多功能厅(延安西路200号)举办。

    比赛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采访报到: